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科建设>教研组>化学教研组 > 详细内容

化学教研组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十大菠菜导航网址 杨 斌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当前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提问的越来越少。因此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广大化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疑难问题。下面谈谈笔者的想法与做法。

一、为学生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使学生想问

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从“一言堂”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提供有助于学生提问的感性材料,营造有助于学生提问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生成。

例如,在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

1.MgA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Mg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为什么?

2.我们能否改变条件,使Mg得到电子成为原电池的正极,使Al失去电子成为负极?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把稀硫酸换成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下的实验现象,学生自然提出问题:MgNaOH溶液中为什么产生H2呢?是不是MgNaOH溶液中发生了溶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MgAl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样通过学生问题的提出,把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由于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局限,可能提不出问题或者在提问题之前束手无策。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理解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熟悉的资源,教材中的内容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学生要想深刻地理解它,就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乙醇分子结构的时候,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乙烷C2H6分子中多了一个氧原子,那么在乙烷分子中插入一个氧原子有几种可能呢?(2)在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中,如果用1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产生多少mol氢气?(3)反应过程中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怎样?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针对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然后教师再引导点拨,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开放性问题中提问

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学生的知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1pH=12KOH溶液恰好pH=2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

A. P>7         B.P<7       C. p=7      D.无法判断

除了讲解本题外,接着设问:如果进一步延伸题目,可改变哪些条件?学生会想到以下方面:(1)将HCl换成CH3COOH;(2)将HCl换成H2SO4;(3)将KOH换成NH3·H2O;(4)将KOH换成BaOH2;(5)将HCl换成酸溶液;(6)KOH换成碱溶液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变一变就得出以下几个题目;

1)将PH=2的醋酸与PH=12的烧碱液等体积混合

2)将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3)将PH=2的某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

4)将PH=2的盐酸与PH=12的某碱等体积混合

5)将PH=2的硫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

6)将PH=2的盐酸与PH=12Ba(OH)2液等体积混合

7)将0.01mol/L的盐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

通过这样的变化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强化了知识点,这比同一类题做7次效果好得多。

2:在下列反应中SO2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Br2 + SO2 +2H2O == H2SO4 +2HBr

这是一道很容易的题,学生做完后往往就不加思考了,教师可在该题基础上逐步启发诱导学生提问得出以下问题:

1)向溴水中通入SO2气体有何现象?(溴水的橙色变为无色。)

2)向Na2SO3溶液中加入溴水有无反应?若有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Na2SO3 + Br2 +H2O == Na2SO4 +2HBr

3)向H2SO3溶液中加入溴水写出其反应方程式。(H2SO3 +Br2 +H2O ==H2SO4 + 2HBr

4)向氯水中通入SO2气体有无反应?( Cl2 +SO2 +2H2O ==H2SO4 +2HCl

5)氯水有漂白性,SO2有漂白性,两者混合后其漂白作用是增强还是减弱?(两者混合后生成了盐酸和硫酸,因此漂白性减弱,如果两者按等物质的量混合,则漂白作用完全消失。)

题目经过这样的加工和挖掘,极大地丰富了原题目的内涵,深化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开放性的问题中该如何提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形成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从不同的角度以适当方式提出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善问。

1.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中,让学生从概念和原理的关键词中寻找问题

如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中,针对原理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该原理的实用范围如何?(2)“条件之一”意味着什么?如果同时改变两个条件呢?(3)什么叫“减弱”?(4)“这种”是什么意思?

2.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让学生从化学理论的角度学习各种物质的性质

CO2SO2SO3通入Ca(OH)2CaCl2溶液中那些有沉淀产生?无沉淀产生的如果要生成沉淀,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相悖处提出问题

如乙醇脱水制乙烯时,为什么烧瓶中液体逐渐变黑?同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为何没有铜析出?将铜、锌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而将铜、锌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等等。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4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考虑:该题是否有多种解法?能否优化解法?一个结论能否推广?

例:2.1 g COH2的混合气体(其平均式量为7.2)点火引燃后,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过氧化钠中,充分反应,求固体增重的质量?

学生的一般解法是从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入手,根据化学方程式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此时,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考虑,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固体增重的质量实际上是谁的质量?(3)将上述混合气体改为HCHO气体或者改为CH3COOH结果怎样?(4)将气体推广为有机物,有机物的化学式应符合怎样的条件?(4)若2.1 g COH2的混合气体改为乙烯又如何?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教师的提问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得出有关规律与结论。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