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科建设>教研组>地理教研组 > 详细内容

地理教研组

高中地理新教材《十大菠菜导航网址平台》解读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理3》解读

十大菠菜导航网址地理教研组  魏胜方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

1、区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位

地理学起源于人们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所以有人说地理学来源于区域地理,最终还应回到区域。近20年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1994年全国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学科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实用性,没有在中学教学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于是在1997年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出现了《十大菠菜导航网址平台》的国土整治系列案例。然后,随着2002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又推出了新课标教材《地理3》的区域地理模块。当然这不完全是为了地理要纳入高考,而是在我们中学地理教育中必须告诉学生地理学在解决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是告诉学生该区域有什么地理事物,在哪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地理问题。

2、《地理3》与前两册在学科范畴上的区别

《地理1》(自然地理)是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

《地理2》(人文地理)是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3》(区域地理)是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内容和体系

1、从利于学生掌握的角度,编排和组合教学内容

在进行具体的区域分析之前,我们应该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概念和理念。比如说什么是区域?区域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去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在空间上和时间都存在着差异。这样在教材第一章安排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案例的分析中,基本思路是从区域自然环境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最后讲述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从自然过渡到人文的过程。

在全书的结尾(第五章)讲述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里讲述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都不是关于某个具体区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两个或者几个区域之间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所以,教材在前面讲述区域内部问题的基础上,在教材的最后讲述这部分内容。

2、教材内容选择和体系安排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的要求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而教材重点突出区域发展这个核心主题,关注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将提供哪些制约因素或者有利因素,人们为了实现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如何充分地利用各种地理条件的。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十大菠菜导航网址平台》中有四条标准,教材用一节的篇幅介绍并安排在第一章,我认为是基于以下考虑:①这部分内容单设了一门选修课,即《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②无论必修还是选修,这次新课标各册教材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此方面的内容;③从全书知识结构来看,单将地理信息技术列为一章,在逻辑结构上不顺畅,而在别的章节顺带写出来又难以完成标准的要求。故相对集中地单列一节呈现。在这一节中,重点又是放在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上,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

关于区域环境建设方面课标是这样表达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但在教材有限的篇幅中,只讲述了部分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在成因及防治措施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教材只讲述了荒漠化的防治;森林和湿地都属于具有生态环境效应的自然资源,教材也主要选择了森林。因此我们在高考前复习时要注意利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地理基本技能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的培养。

三、典型案例的分析方法

1、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以某某区域为例,分析……,了解……”这样的内容要求就表明,我们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掌握基本思路、方法和原理,而选定的区域就只是一个例子。通过分析该区域的某些地理问题,可以寻求一定的方法和思维去认识和解决其他各类区域的相关问题。

《地理3》用典型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更贴近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充分体现了地理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将更好地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2、怎样展开案例分析

一般说来,教材展开案例是这样一个顺序:通过一般现象的总述,提出问题,引出具体案例。这样一种思路,就是为了避免学生一开始就扎入到具体区域当中。先从普遍过渡到特殊,从总体引入到个体。而且从开始就强调问题意识,明确我们分析区域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其次,教材在具体分析案例时,将其置于一般原理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进得去,跳得出,即详细展开案例分析,但着眼点不在案例本身,而能迁移、扩展运用到其他区域。比如,在以我国西北为例讲述荒漠化问题时,教材还扩展到了非洲的萨赫勒。

另外,教材在案例的展开和分析过程中,进行基本原理、理念的渗透。比如,西北荒漠化产生过程渗透荒漠化自然背景、产生机制(人为、自然)、抑制机制(防治措施);亚马逊热带雨林渗透雨林对全球的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产业转移渗透产业转移的基本原理、区域产业升级的基本原理等等。

四、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每个区域案例分析都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追求更优而非最优。判断某种发展模式是否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主要是看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社会及环境的各种要素之间是否平衡。

以热带雨林的开发为例,若是为了环境因素考虑,放弃开发无疑就是最优的选择,但所在国严重的社会贫困问题依然得不到缓解,这种做法就不能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依然存在着不断的争议,关于更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然在不断探索。

2、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深化认识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通过分析某一个区域了解到某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不是说,这种模式就将适用于其他所有类似和相邻区域。比如山西煤炭基地的综合利用方式,就不能照搬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尽管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各自的资源配备状况、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基础都有所差异,发展道路就应该因地制宜。

3、可持续发展应该兼顾到区域内各行业(包括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就兼顾到了包括环境在内的土地利用、旅游、防洪、发电、航运等六个方面的利益平衡。

4、学习了地理,学生们就应该尝试用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维,独立地去思考一些世界、国家及社会性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雨林地的开发、湿地的保护、河流大坝的修建,都有着进一步反思和批判的空间。这才是地理教育应该追求的思维价值。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备课时下功夫去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1、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在这一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趋向性:即地理环境的决定论。区域的发展模式,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但这样的命题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即一定的地理环境不一定就必然形成某种区域发展模式。

本章结束后,问题研究安排了新加坡的资料,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加坡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劣势和优势都非常的突出。考察该国如何扬长避短,或者是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能够很深刻地体会人地关系在一个具体区域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表现和变化的。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该重点抓住两点:首先,是怎么回事?其二,有什么用?仅此而已,更复杂的原理和更专业的技术层面的内容,教学中是不需要进行深究的。

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材更加关注每个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至于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则是捎带引出,不作为课文的主体部分。在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若干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并且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荒漠化,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如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西南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等等。教材更多的还是趋向于狭义的概念。即使是狭义的荒漠化也包括沙漠化、次生盐碱化等多项内容,教材重点分析了沙漠化。

关于雨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生物生产量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应该是最高级的生态系统,怎么会有脆弱这一说法呢?其实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生态系统绝大部分的养分是储存于地表植被中的。一旦地表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系统将迅速面临崩溃。这是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所不具备的特点。

关于雨林的保护,教材中涉及几对矛盾。比如,雨林所在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矛盾;当地人们基于生存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对雨林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教材没有给出一个确定性的说法。因为目前关于雨林的保护问题还处于不停偿试和摸索之中。不过教材列举了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模式,这里所隐含的意思,是针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保护,能否可以找到一条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的路呢?强调的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解。北大荒在20世纪六七年代的大规模开发,与现今停止开发进行湿地保护,哪个更为合理呢?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这些做法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当时环境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本章的问题研究是关于北大荒的开发和保护的案例。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应该强调的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解。北大荒在20世纪六七年代的大规模开发,与现今停止开发进行湿地保护,哪个更为合理呢?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这些做法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当时环境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

3、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这一章中无论是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或是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都非常突出一个综合的理念。比如,在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中,既注重煤炭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也注意说明煤炭与其他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另外本章中也要重点关注因地制宜的观念。比如同为煤炭资源丰富区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山西的模式就不能够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所机械照搬;同样,田纳西河全流域权力巨大的行政管理机构模式也是世纪上独一无二的。我们教学时,关键是要求学生领会其中综合的思路和方法而非具体的做法。

本章中也要注意协调发展的理念。比如教材在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中,特别关注了流域各个行业的平衡发展。

本章的问题研究是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这其实是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国家层面上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用地理的思维和眼光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可以引导学生从流域的综合效益的角度出发,以田纳西河流域等案例为启示,进行分析和判断。

4、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集中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至于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其他若干因素,如经济体制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等,也十分重要,但教材中没有做过多的陈述,目的是强化学生用地理这个独特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5、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这一节中,要特意强调区域协作的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换和有无互补的关系,而应该是立足于国家或更高的层面,对区域间产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进行合理配置,以获得整体效益。

产业转移一节中,教材也隐含着这样一种思路,即我们在讲述过去几十年东亚产业从先进国家转移到后进国家,这好像在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一个规律。那么,后进国家,有没有超越阶段的可能?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比如我海尔电器的主动向海外(包括一些发达国家)转移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本章后的问题研究中,安排了目前我国在建的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让学生分析怎么调水。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尝试着去解决一些国家层面上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所在。

[打印文章]